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普通强夯法分类
2020-05-18 01:58:37
1、惯例强夯法强夯地基
指单击夯击能在6000KN·m以下的中低能级强夯,其有用加固深度在10m以内。
2、高能级强夯法
高能级强夯一般是指夯击能大于600XN·m的强夯。当所需有用加固深度大于10m时,惯例的强夯办法及设备难以满足地基加固的要求,故需翻开运用高能级强夯((High Energy Level Dynamic Compaction,简称HELD)办法与设备。与惯例强夯法比较,选用高能级强夯加固处理大厚度非饱满土,可进一步跋涉地基士强度和均匀性,下降压缩性,消除液化和湿陷性等,使强夯法经济高效的特征得到充分的发挥。
3、强夯拌合(混合)法(DCM法)
强夯拌合(混合)法(Dynamic Compaction&Mixing)是在饱满软粘土上铺设0.5-2.0m或更厚些的垫层(可用矿渣、钢渣、碎石等粗颗粒作为垫层材料),运用高能级夯击作用,使上部垫层与下部软土发作机械混合,改变软土的组成,然后改善其工程性质。
4、强夯置换法
(1)不同于强夯拌和(混合)中使垫层材料相对均匀混入土中或零星地存在于被处理土中,强夯置换则是在土中经过强夯构成相对独立、无缺和接连的置换体,使置换体成为地基的一个增强体,然后构成垫层或复合地基。
强夯置换在称谓和工艺上没有完全一同,英文常称为Dynamic Substitution.或namic Replacement。在国内一般称为强夯置换(DR),当用于淤泥类土中时称作强夯挤淤,所构成的置换体被称作碎石桩、碎石柱、碎石墩等。
强夯置换在国内翻开灵敏,运用的技能经济作用也极明显。该法在国内最早列入深圳等一些区域的地基处理技能规范,现在现已列入国家地基处理技能规范。强夯置换在一些大型工程地基处理中的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技能经济作用。例如深圳机场跑道、滑行道制作;南山区西部港湾“填海造地”的工民建场所均用到了该技能。宁波北仑港2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工程也是成功一例,以上运用取得了超卓的技能与经济效益。
(2)强夯置换混合法(DRM)
强夯置换混合法(Dynamic Replacement&Mixing,简称DRM)多用于有机粘土和泥炭质土等,以消除或削减其在附加应力下发作的过大沉降量和次固结沉降。Kwang Wei Lo和Peng Leeooi等在新加坡进行了一系列现场实验,并取得了恰当有用的作用。
(3)置换后强夯法(RDC法)
置换后强夯法是将碎石桩等置换体加固深度与强夯法加固浅层的优点在饱满软土地基处理中有机的结合起来。
5、动力排水固结法(DCP法)
动力排水固结法(Dynamic Consolidation with Pre-compression)是动力固结法与堆载预压法联合加固的办法,有些学者也称之为“动态结合排水固结法”,适宜于饱满软黏土、淤泥质砂土等,该办法运用强夯冲击发作较高的孔隙水压力并在堆载预压静载的作用下丢掉,使堆载预压的时间大大缩短,加固作用跋涉。增设竖向排水体的强夯思维源于固结理论,其起点是经过缩短途径改善排水条件,以加快夯击发作的超静孔压的丢掉
6、孔内深层强夯法(DDC法)
孔内深层强夯法,又称DDc(Down Hole Deep Compaction)法或sDDC(SupeDown Hole Deep Compaction),是一种有用的地基处理办法。前者的首要特征是先用长螺旋钻头在场所内钻成直径一般为400mm的孔,然后在孔内填入素土、灰土、修建废物或其它材料,并用20-60kN的重锤夯实,由下而上重复操作,直至构成直径为550~600mm的桩体,并使桩间土挤密,然后构成DDC桩复合地基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翻开起来的,它是用重锤(最大150kN夯击成直径约500mm的孔,并对桩周土挤密,再在孔内填料并用重锤夯实,构成直径最大可达3000mm的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