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处理方法及适用范围
目前我国以土(或灰土)垫层、重锤表层夯实、强夯、深层孔内强夯、高压注浆固结土(或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和桩基础应用较多,经验比较丰富,对于其他的处理方法则相对应用的较少。土(或灰土)垫层、固结土(或灰土)挤密桩可分别适用于处理3 m左右和10 m左右厚的湿陷性黄土层;10 m以上可采用深层孔内强夯以及桩基础。
1.重锤夯实法
重锤表面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采用2.5 t~ 3.0 t的重锤,落距4.0 m~ 4.5 m,可以消除基底以下1.2 m~1.8 m湿陷性黄土层。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因此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重锤夯实的优越性较为明显。而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在上述重锤夯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其优点为施工简单、效率高、工期短、对湿陷性黄土湿陷性消除的深度较大,缺点是振动和噪声较大。强夯对湿陷性黄土湿陷性的消除效果明显,一般可达8 m~10m。
2.灰土(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及孔内深层夯扩桩复合地基
灰土(土)挤密桩的主要材料是生石灰,规格是粒径小于5 cm的颗粒状,与土的比例是2∶8(体积比),用气锤夯成孔,孔径40 cm,桩与桩的间距1.0 m~1.3 m,桩深6 m~10 m,桩底穿过湿陷性黄土层,传力于湿陷性黄土层以下的持力层上,达到躲过湿陷性黄土层的目的。它是利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方法,在土中成桩孔,然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或灰土)并夯实而成。在成孔和夯实过程中,原处于桩孔部位的土全部挤入周围土层中,使距桩周一定距离内的天然土得到挤密,从而消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高承载力。灰土(土)挤密桩地基其上部荷载由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挤密后的地基为复合地基,类似垫层一样工作,上部荷载通过它往下传递时应力要扩散,而且比天然地基扩散的更快,在加固深度以下,附加应力将大大减小,灰土(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效果,不仅与桩距有关,还与所处理的厚度和宽度有关。孔内深层夯扩桩近些年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也开始进行应用,用螺旋钻孔,孔径一般为40 cm。强夯夯锤重量一般为20 kN~30 kN,孔内填料一般为素土或灰土,或建筑物垃圾和废料。